一、现实的城市照明困惑
在笔者刚刚完成的福州城市照明策略性规划与具体实施设计顾问工作中,我们就发现这样一些问题,那就是政府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新的一轮城市照明建设以后,反而对于城市照明的目的和未来如何运营产生困惑——到底该不该做?做的意义在哪里?怎么做?怎么实现更大公约数的市民认同?怎么提升城市品质和品牌影响?城市文化如何通过城市载体照明来实现?大型的城市建筑媒体灯光表演影像画面如何制作?如何满足一种“度”的把握?如何让“灯光秀”和“不扰民”做到协调?如何实现城市照明美学与市民欣赏完美结合?
当然了,眼下还有一个最为关切的问题,那就是每个城市都有十余年的城市照明经营,保留着大量的建筑、景观现状灯光。不同时段投入了大量资金予以改造、升级、叠加。
今天面对新的一轮城市照明建设热潮,面对不同的城市照明设计思维的时候,那些旧的灯具该不该拆除?拆除了如何计算这些“国有资产”?是仓储?是拍卖?是作为垃圾销毁?还是废物再利用?据说今年某市在大规模实施照明建设中拆除了大量旧灯,以至于堆满了数个仓库。城市照明是一个更新换代特别迅速的行业,不仅有灯具的推陈出新,还有设计意识的审美提升,新与旧如何在城市空间中得到结合?政府一定是想充分利用这些旧物,但是操作完以后又发现“新”、“旧”完全不能混搭,这是从技术到思维上的矛盾,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二、为什么要反对“优化”和“提升”?
现在城市照明设计招标时最常见的名词就是“优化”、“提升”,意思是所有今天做的改造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实施的,并没有抹杀以前的建设功绩,同时还能强调节约精神。我不知道这种想法放到其他行业是否可行,但是放在照明行业真是万万行不通的。在笔者参与的一个设计中,业主强调旧灯再利用,于是出现了钠灯和LED灯具混合使用的情况。殊不知在今天LED灯具强调配光和显色性的时代,在设计手法强调细节化和体现特征的状况下,再把钠灯和LED结合起来照亮建筑,就会使得这一处建筑完全和周围格格不入。
图1注:利用原有钠灯照亮仿古建筑,出现了明暗对比过于鲜明的现象。
还有设计思维的改变。一条可供游览的城市内江两岸往往都有多年来累积下来的照明设计,传统的手法都是统一将高层民用建筑的顶部结构照亮,多数还是金黄色,这是一种“戴帽工程”。今天大家可能是看腻了这些略显沉重的色温,毕竟建筑在这件帽子的重压下显得很不挺拔。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民用高层建筑立面灯光的“减法”设计势在必行,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在楼体上装满点光源和线光源。反而是对于人们可以看到的、可以体验到的近岸树木、亭廊、坡地、台阶重视起来。认识到一条江如果建筑都塞满了灯,岂不是像两堵墙一样隔离了视野的延伸?这个时候将岸线和植被处理完以后,就会觉得岸上建筑照明的多余,那些线性灯勾勒,点光源闪烁就成了破坏环境美的最大杀手。如果还是秉承着“优化”、“提升”的论调,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伪命题。毕竟城市中还有更多的暗区,有些连基础照明都没有做好,这种情况叫做“补充”、“提升”会更正确。笔者最近一段时间就深有体会,原来政府管理者的眼光已经变得高雅了,人民的审美意识、判断意识已经提升了,而我们这些设计师还完全不自知!
设计师提“优化”、“提升”的背后是一种投领导所好的心理,明面上好像这样的提法皆大欢喜,实际上这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坑,因为到了最后效果混乱的时候,政府还是不会买账。
三、并不成熟的城市照明规划体系建立
有些设计师在接手一个城市照明规划案子的时候,喜欢从城市规划入手开始设计工作。当然,这还是有责任感的设计师才能这样所为,毕竟读一遍这座城市的总体规划,你会对城市的区位、定位、目标、用地、产业、交通、人口、物产、空间范围、基础设施等等产生了解。这些城市的过去、现在、愿景等状况确实能对熟悉一座城市产生作用,但是对城市照明设计有多大意义呢?
今天设计界流行的城市照明规划仍然是机械的手段去操作,去套路。实际上的城市照明又是一个极为“短平快”的市场需求,笔者曾经拼了命地干了十一天完成一座省会城市的所谓“照明规划”,自己看一看又和教科书上讲的城市规划内容相去甚远。
按照教科书的说法“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为达到城市发展目标而对城市建设进行的安排……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显然所谓的城市照明规划和这两者都是很难挂上关系,因为“城市发展战略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的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的是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的意志。而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是对具体每一个地块的未来开发利用做出法律规定,它必须尊重并服从城市发展战略对其所在空间的安排。”这些都是非常硬性地、理性地对于城市区域条块的功能性布局和划分,是站在一个时间为轴线、空间为视域的宏大角度去思考城市的未来面貌。
中国城市的规划周期很短,经常可以看到十五年到二十年的规划,这是因为每一届政府都会发现城市的发展速度以及发展机遇都在推着城市拉大框架规模,不断的出现新区、高技术产业区、工业区、物流贸易区,这些区域重叠在一起,土地政策、经济政策、投资优惠政策、发展政策不断的让土地改变使用性质,对于建筑的高度、容积率、绿化率都在随之调整。对于区域的重心也会出现位移。这是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常态现象,也是不正常现象,只讲经济发展的城市是畸形城市,只有如何让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特征和记忆延续下去,成为城市的区别性符号,才是城市具有自我属性的方法。这就是中国当代城市越来越丧失个性的原因。
今天的城市照明已经形成初步的完整体系,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并没有一个详细数据来论证城市照明的增长数字,但是每一个从事照明行业的人员都能感受到城市照明这几年的迅猛发展,这从单体城市动辄投资数亿到数十亿来进行照明改造就可见一斑。是什么原因促使城市这么热衷于对城市照明投入巨资进行提升、优化、升级呢?背后还是能看到资本运作的影子以及政府迫切地建设城市的决心。
我们再来审视这些城市照明有多少是基础的功能作用,又有多少是纯粹为了环境美化而出现的光?经济活动的介入让人对于生活环境的现状早巳不满足于“能……生活”、“有……物质”的阶段,而是“很……舒服”、“好……美丽”的精神层面追求了。建立在基础功能照明之上的美学、诗意、艺术灯光已经成为建设的共识,所以我们看到在城市照明设计中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一些两三年前流行的灯具、手法、意识在短短时间里就会被淘汰,人们在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享受,如何还能满足于机械式的设?这就摆出了问题的矛盾所在。设计呢?装饰性为主的城市照明该不该以规划的名义而出现?
毕竟城市照明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早已将所谓的“城市照明规划”远远地抛在身后,如果照明一定要有宏观的思考与大格局意识的决策辅助的话,我想用“照明导则”来做会更恰当。“导则”的目的是建议区域中光环境的主次关系,手法体现的合理与否,光与色的运用是否适度、是否合理,对于区域中的广告、景观、雕塑、戏剧化高潮、氛围营造、灯光装置、小品演出能有一定思考。
把城市照明归入“城市设计中的照明环节”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城市设计”的定义可以看到它和“城市照明设计”的类似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于城市设计的定义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作出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美国城市学家凯文·林奇认为“城市设计专门研究城市环境的可能形式”。这和城市照明设计所从事的以塑造物质环境美化为目的行为何其相似?“城市照明设计”如同“城市设计”一样,需要“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做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而城市政府正是需要我们根据城市空间形态和载体组成对光在空间中或者装饰或者功能做出对应性设计,并提出政策性安排,这就是“城市照明规划”可以用导则就能说清楚的原因。其实我们现阶段常见的照明规划文本只是模仿了城市规划中“空间布局”这一微小的内容。常见的形式是这样的——对于一座城市简单地划分为“一轴、两翼、三节点、四通道、五辐射、六展开、七门户……”,这种八股文笔者可以编得很长你信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