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照明特别报道:岁月荏苒,时光变迁,改革开发已40余载,城市的变化天翻地覆。 在这改革开放的历程中, “路灯”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对于我,却再熟悉不过。“路灯”在这岁月中已飞速发展,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升华。
外公出生于普通家庭,刻苦钻研,自学成才,从普通工人成长为照明行业专家、高级工程师、科技进步带头人等等。先后主编、参编了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施工维护估算指标,还出版了《城市照明设计与施工》等多本中高级培训教材:曾先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全国工程建设标准与定额先进工作者”;常州市先进工作者(享受市劳模待遇);常州市建设系统科技进步贡献奖等等。当然,以上这些外公每每说起都只是一带而过,但说起他们的事迹时,眼睛立马变得炯炯有神起来。50年代,常州还是用的第一代光源一一白炽灯,那时候条件有限,都是通过人工登上梯子更换白炽灯维修的。
到了60年初,常州有了高压汞灯,大大提高了路灯功效。70年代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外公参与设计了全国第一盏高杆灯及第一只玻璃钢路灯灯具;单独设计了全国第一台光电控制器;编制了全国第一套路灯单位企业标准及全国第一套省级路灯安装施工质量标准。
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公又先后参与研制出了全国第一台路灯无线三遥控制系统:随着高压钠灯的普及,外公又着手主编了一系列的规范标准,使得国内路灯行业更加规范。到了90年代,改革开放正当大热潮,外公虽然已经不再参与研发,但是一直在路灯行业发挥着余热,主编了许多行业标准,一步步的使我国路灯行业与国际接轨。
到了21世纪,退休后的外公不忘初心,依旧心系路灯,几十年如一日的从事《城市照明》刊物的主编工作,他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路灯行业的发展和变化。就这样,花甲之年的外公,一干就是五十多年,默默为路灯行业谱写着改革的诗篇。
我妈妈是外公的唯一希望,继而也成为了一名路灯工作者。虽然我妈不像外公那样会研发路灯项目,会写书,但她用另一种方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记得那是2006年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常州的城市建设正当兴起,面对常州高架一期这样艰巨的项目,因为人手不够,从来没画过图纸的妈妈,硬生生的在半个月内把CAD学会,做起了项目部的资料员。直到现在她每次说起那段时光仍就讲的津津有味。原来母亲也是亲力亲为,尽心尽力,传承着用心点亮每一盏灯的路灯精神。
自从我来到这个家,便成了外公的掌中宝,从小到大听着外公传奇般的故事,自然耳濡目染,大学毕业之后,为了延续外公的梦想,我也成为了一名路灯人。因为我学的设计,最早进入了技术科,从画图纸中我慢慢地了解了路灯布置要求,光源的种类及用法,随后我进入工程科,做了施工员,了解了路灯的施工工艺及安装要求。期间我还参与编制了全国第一套城市照明施工图集等书籍,陪着外公参与了路灯行业金杯奖的初选。虽然不能像老一辈一样做出那么多贡献,但是我一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对路灯行业进行着探索和摸索。
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每次我女儿指着路灯问我,爸爸那是什么,我就会跟她说,那是我们的路灯,那叫庭院灯,这叫单挑灯。我女儿就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指着灯说,我长大也要做路灯。是啊,等你长大了,做太公和奶奶还有爸爸一样的事——不忘初心、用心点灯。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随着十九大的号角响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作为路灯人,从外公那一辈人“精心施工,路通灯亮,认真维修,优质服务”的路灯精神,到妈妈那代人“用心点亮每一盏灯”的服务理念,最终形成了新时代路灯人“用心、创新、温馨”的“小桔灯”精神,就连稚嫩的女儿也在懵懂地诠释点灯的故事。这是一种传承,这是改革开放40年的见证,这就是我们的路灯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