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些年》
常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处技术科--徐赟
常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处技术科--徐赟
再过些时候,常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处就将迎来成立50周年的生日此时此刻,作为一名有着18年工龄的职工,回想过往,还是有许多回忆涌上心头,令人颇多感慨!
初识路灯还是我中学时代的时候,学校有一次组织到常州某地参观学习,走到延陵西路红星电影院的时候,就见许多路人仰着头围着一辆汽车,走近才发现是路灯工人在操作高架车安装路灯。当时心里暗自佩服,路灯师傅顶着烈日在这么高的空中工作,那得有多大的胆量和勇气呀,而且他 们“荷枪实弹”,娴熟地忙来忙去,心想要是我成为他们中 的一员该有多么神气,不想一语成谶。
1998年我进入了常州市路灯管理处工作。时至今日,我还清晰地记的第一次进入单位时的情景,从单位的大门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辆体型巨大的高架车霸气地占据着院子的大部分面积,旁边的车棚里各种型号的摩托车整齐地摆放着,其中80摩托最多,全副武装的工人师傅形色匆匆地跑来跑去,十分忙碌。沈洪发书记热情地接待了我,和我讲了很多单位的情况,同时安排我到技术科工作。
当时的技术科没有像现在人手一台电脑的情况,每个人的办公桌上是一块成楔形的木板,如果需要画图的时候,需要用硫酸纸覆在纸质的平面图上,用透明胶粘在木板上,然后用圆规、直尺、蘸水笔等描画,工作效率相对低下。对于刚涉及这个工作的我来说更是需要常常用刀片刮去写错 的字,而且文字需要大小基本一致,中规中矩,就像做艺术三一般。记得当初是解虎英画的图纸最为漂亮,为领导和同事们所称道。图纸设计好交领导签字后,上晒图机上晒图,在楼道里还有个铁皮箱,铁皮箱分二层,上层是放晒好的图纸下层放氨水,经过半天左右的“熏烤”,最终的成品才能形成。氨水熏烤的时候莫味相当的大,常常招来其他科室人员的嗤之以鼻。如果需要做预算的话,还需要我们穿着鞋套到单独的机房里做。
相比看看现在的办公条件,那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虽 然当初的办公条件相对简陋,但同事们的工作热情却十分高涨,而且他们都很优秀,往往是科长安排了设计任务后,就按部就班地开始工作。没有什么懈怠,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 甚至通宵达旦,而加班费只有5元钱。当然当时的建设规模也不能同现在相比较,依稀记得1999年常澄路改造道路照 明工程造价约1000多万,这么大的工程当时还是第一次遇到,全处上下“如临大敌”,技术科更是召开紧急会议,通过努力奋斗,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虽然工作任务重,当初的工作氛围还是比较好的“传帮带”在单位十分盛形。新来的职工能够虚心地向老师傅学 习,老师傅也乐于传教。时常听见工人师傅们说谁谁谁是谁的师父,谁谁谁和谁又是师兄弟什么的,感觉到有种传承的东西在流淌。当初大家在讨论技术问题和做设计的过程中,以自己不懂而汗颜,似乎和现在的以自己不会而无事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在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下,让我领悟到了,在触手可及的眼前和周边中,穷尽学习、磨砺思考,锻造付出的能事的重要性。
也许是当初大家年龄层次相差不大的原因,在工作之余大家也常常聚在一起“吃喝玩乐”,相互之间的了解也比较深刻。当时单位没有食堂,早上需要自己淘米,中午去蒸饭箱取饭,围坐在一起吃午饭增进了彼此的感情。而且当时单位的楼顶上有一个阳光房,里面有吴师傅培育的各种植物,到了盛夏的时候,更是满房的绿色,葡萄架上的葡萄更是让人垂涎欲滴。记得每年夏天葡萄成熟时,我们就能采摘几大脸盆的葡萄,大家在办公室里吃着葡萄,好不畅快。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的照明事业又何尝不是呢。如果把单位比作一个人,那么我们 的职工就是血管中的血液,在这里有我们的青春,我也从一个青年人变成了一个中年人,但是看着单位一天一天的成长,慢慢的壮大,心里也有些许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