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又是沧州盛大民俗遛百病的日子。华灯初上,或全家出动,或聚上三五好友,或情侣相伴,沧州又上演了每年一度的大片。
美丽的狮城公园人头攒动
清风楼照样是人气最旺的地方
美景下自拍一个美美哒
赏夜景、放松自己必是极好的
【航拍】沧州去年正月十六遛百病:人群、车流与美丽的夜景交相辉映,一派大气磅礴,生机盎然,昭示我狮城沧州现代与古老,传统与潮流的和谐共存......
当然,在这个大家最轻松的节日里,还有很多人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们在茫茫的人群中并不显眼,却用坚守换来自己的收获。
天气再冷,也坚守岗位的武警战士们。
默默清理卫生的环卫工人们,你们是城市夜景里最美丽的!
交警在岗位上提醒行人注意安全
还有捕捉精彩镜头的沧州日报社摄影记者。
遛百病绝对沧州文化里不可缺少的
但是你知道吗?
遛百病习俗怎么来的?
遛百病时有哪些风俗?
还有哪些地方也有这个习俗?
“遛百病”是沧州城过春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每到正月十六晚上,全城所有的街道人潮涌动,人声鼎沸,大街上要有几万人至十几万人。所有家庭成员扶老携幼,倾家出动漫步在大街上,悠闲地遛一遛,祈求把身上的不舒服全部遛掉,希望一年中百病不得,身体健壮,生活安康。夫妻、情侣、坐轮椅的老人、提花灯的孩子,毫不夸张地说,只要还能动的,就会走出来,与大家同享这一年一度的时刻。“遛百病”时,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一些小额硬币,把它仍在街道上。据说硬币代表着头痛脑热的一些小毛病,钱滚动得越远,就代表小灾小病离自己越远。不少小孩子寻声捡着硬币,扔掉的是灾,捡到的就是福了。这虽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大多数人还是寄希望于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人们将过年剩下的所有烟花爆竹都搬出来放掉,色彩艳丽、形状各异的烟花在空中绽放,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不断。人们走着、笑着、说着、闹着,放眼望去,大街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美丽的烟花,夺目的霓虹,绽开的笑脸,组成一幅不可多得的人间幸福美景,成为春节中最热闹的时候。
关于沧州的正月十六“遛百病”还有一个笑话,说是一位外地客人到沧州出差,下了火车刚出沧州站口,就被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吓着了,回头忙问车站工作人员:“是不是沧州闹地震了?”
其实,“遛百病”并不是沧州所独有的,文献记载,此风俗始于宋代、盛于明代,在明清时期盛行于京城,也叫“走百病”。最初仅限于妇女,旧时妇女多操持家务,养儿育女,因此身体劳累,体质较弱,容易生病,每年忙完了年节,可以轻松一下了,古时候女流之辈大白天出门四处游走显得不成体统,于是便在正月十六夜里相约相聚聚,外出散步以驱除病邪,天长日久,便形成了大众化的传统习俗。
虽然这个习俗不是源自沧州,而到今天,把这一民俗保留最久、活动形式最隆重、坚持这个习俗最为执着的则是沧州。“溜百病”的习俗在我国的其他地区基本上已经绝迹了,只在沧州还在如火如荼地延续。尽管每年沧州媒体都会登载“遛百病”的负面效应,社会治安、人身安全、空气污染等,提倡市民不出门,但民俗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一天似乎成为整个过年的高潮,成为全市人民狂欢的节日,人们把对来年的美好向往和希望都寄托在这一晚的欢乐上了。因此,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享受这一晚,沧州市政府要提前在报纸上颁布限时戒严令,每到正月十六晚,市区都要动用大批警力上街执勤,维护街面治安秩序,消防车、急救车在街旁待命,车在市内的主要街道实行交通管制,机动车晚上六点至十点禁止通行、出租车禁运,沿街的店铺要在下午六点以前关门。
“遛百病”,就好似沧州城年席上的压轴大菜,喻示着整个春节的结束。这一晚过后,一切才能步入正轨,该干什么干什么了。
古老的民俗习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族非物质文化的瑰宝,而这一民俗背后的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虽然现在沧州市政府规定在“溜百病”期间禁售禁放烟花爆竹、孔明灯等易燃易爆危险品,但在人潮拥挤的街头,一些人还趁警察不注意时出售孔明灯,那冉冉升起的一个个火球,也成为了一个个火灾隐患;一些人躲开执勤警察频频燃放起大型的烟花和爆竹,威力惊人;一些少年儿童把一些小型鞭炮,随意的拿在手中,点燃后乱扔,时而有人因为鞭炮的声响而受到惊吓;因为燃放烟花爆竹,整个“遛百病”行走的道路上充斥着难闻呛人的烟火味;“遛百病”时,大量市民向广场、公园聚集,容易发生踩踏、溺水等事故,发生紧急情况也很难安全撤离。每年正月十六,沧州城内都会有人因为在“遛百病”期间发生各种意外,而直接“遛”进医院。
民俗作为民族的象征和文化符号,活动中的一些不良做法确是需要改进的,只有这样,民俗习惯才更能永久地传承下去。沧州的“遛百病”,也需要引进现代文明理念,需要引导,需要扬弃,需要与时俱进。只要政府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广大市民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就可以给民俗插上腾飞的翅膀,把“溜百病”这一民俗传统,打造成狮城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的文化名片。
沧州地区的走百病习俗文献多见于清代,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如沧州、河间等地均为走百病,惟青县、南皮叫遣百病。其次在时间上,沧州、东光、任丘记载得都比较笼统,说在整个元宵节期间,其他县则具体到了正月十六。青县明确了是夜间出游,而南皮恰恰相反,为“日旰始散”。第三在内容上,河间、青县提到了病妇陶灸,延续了明代的习俗。河间、肃宁、青县、交河、南皮都有过桥,也属于旧传统的延续。沧州只说妇女群游,没有说明去哪儿游;东光也只说四乡游观,也没有很强的目的性;盐山说出门选胜,说了去形胜好的地方,但主体没有点明是妇女;吴桥妇女则因地制宜选择登城;南皮则比较细致地写到了结伴入庙,登阁走桥。最有意思的是献县。乾隆献县知县万廷兰的文集《计树园古文》中,有一篇《正室刘宜人纪事》,是写他的元配夫人刘氏的,其中写到:“献俗,正月上元,四乡妇女皆入城,曰走百病。入城者,必诣县署。予方出示禁止,而绅士力阻不可禁,述其古谚云:‘生不入县门,死当入地狱。’乃止。”这段文字补充了一个献县走百病的细节,那就是四乡妇女要逛城,不仅逛城,还要进县衙,拦都拦不住那种。
民国《威县志》的记载似乎更详细些,不妨借来一观:“十六日,各乡士女争来县治,登城游眺,名曰走百病。妇女多进县公署瞻望知事夫人;知事夫人每盛装预备柿饼、核桃、落花生等物品投妇女前,群多取之,大欢笑去,俗名看太太。”
现在不仅河北,山西寿阳、临晋,河南密县、辉县,湖南安仁也都有同样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