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生活中,大家都曾听过家里老人抱怨灯光太暗,看不清报纸小字,或看不清手机屏幕上的字。一般大家都认为,啊~~~是老花眼惹的祸。
当然了,老花眼是老年人进行日常视觉任务的主要障碍之一。但是也不能总背锅。可是对于眼不花耳不聋的老人来说,他们似乎还会抱怨光线的不足。于是一个小实验诞生了!在家里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隔壁张大爷居委李奶奶就能轻松的完成。
前方高能,请在父母的陪同下观看。
左图的眼睛来自一位当年 24 岁风华正茂的少年,右图来自于一位当年 65 岁的照明界资深(猜对有奖)。在某天的同一时刻同一位置同一方向两人拍下了这张略微惊悚的照片。
图:不同年龄段的瞳孔外观。(左:24岁 右:65岁)
很明显可以看出,24 岁的瞳孔比 65 岁的瞳孔大了不少,前者的直径几乎达到了后者的两倍,也就是说,进光面积大约是后者的4倍(与浓眉大眼无关)。在面对几乎完全一样的光线场景(完全一样的眼平照度),两者的瞳孔括约肌却没能做出相似的反应。
不幸的事实是,瞳孔括约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因此在老年人的眼中,大部分光线场景都比年轻人眼中暗淡许多。这类的肌肉功能退化大约在 60 岁左右便会稳定下来。当家里的老人抱怨灯光暗看不清字的时候,有的时候灯并不暗,字并不小,眼睛并不老化,真的只是虹膜上的肌肉无力使瞳孔张开到足够光线能够进入视网膜而已。
图:瞳孔括约肌工作原理。
与瞳孔唇齿相依的晶状体会不会也会随年龄而恶化呢?没错,晶状体的弹性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这影响了老年人的对焦能力,即老花眼,但是与照明无关。
有关的是晶状体的黄化:就像太阳下晒久了的有机玻璃一样,晶状体会随着时间而逐渐变黄。其结果就是,红光和绿光还能比较顺利地通过晶状体到达视网膜,一部分蓝光就要被黄化的晶状体所吸收。因此在老年人的眼中,相同光线场景看起来比年轻人眼中不仅要暗,还要更黄(如下图:从左至右为25岁,50岁,65岁及75岁人群的晶状体颜色)。
有人认为,黄化是人体对长时间观察蓝光的自我保护措施。也有人认为这类黄化是老年人睡眠问题的罪魁祸首(蓝光照射不足导致褪黑素分泌周期紊乱)。但是无论如何,黄化给照明设计带来另一个难题,为了让年龄较大的用户拥有色彩正常的观感,就必须加大蓝光的比例。在蓝光过街人人喊打的年代,这又会对年轻用户产生困扰。
而室内随处可见的高色温、高亮度 LED 照明,对老年人可能只是亮了一点点的低色温光线而已(大部分蓝光被晶状体吸收)。对于上路的老司机们,蓝莹莹的 LED 路灯还真不一定比黄澄澄的钠灯优秀。
综合这两种因素,对于50-65岁的人群,到达他们视网膜的光量减少了28-43%,而一副普通的太阳眼镜能够减少30-45% 的光线。所以对于新司机和老司机来说,他们眼中的世界是这样的:
在照明设计尤其是功能性照明设计中,设计师们究竟有没有考虑过根据用户年龄的不同而调整光线强度以及色温呢?也许除了眼平面照度之类的通用指标之外,我们还能多关注到达视网膜的那部分光线究竟是怎样的。在保证照明功能性的同时,尽量满足各个用户群体对照明舒适性的要求。
所以在做照明设计时,可以适当考虑不同年龄群体的视觉感知,让每个人都拥有正确还原光环境的能力。
最后,请各位珍惜今天眼中明亮而美好的世界吧!
因为这可能是余生中最亮的一天了 > <
中国智慧照明是中国照明网站中率先提供免费发布中国照明信息的网站:免费发布邮箱:hbzm@hbzm.cn,审核通过后会免费发布。可以登录www.wwced.comportant; float: non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注册企业网站,发布公司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