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并不是设计师全程盯着就能做好乡土照明了。我们面对那些旧屋老厝,如何用光“重塑”它们,等于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一样,笔墨浓淡退晕,勾勒泼洒,完全看的是设计师的修养和功夫。配光、安装角度、色温差别,灯具大小,这些细微之处完全改变一座建筑的光影视效。我们在现场设计时面临的更多的就是灯具置位问题,在哪里装灯?哪里能够巧妙地将灯具隐藏起来;投射什么方向?光强度是不是适宜?载体亮度在空间视觉上呈现出前后层次没有?细节的结构件能不能予以重点刻画?
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能用力过了,乡土照明是“过犹不及”的事情,哪怕做的亮度低一点,效果弱一点都胜过着墨太多,刻意太多。以嵩口镇的耀秋厝为例,耀秋厝是目前嵩口所保留最为完整的老建筑之一,内里现存天井四处,由不同的建筑围合而成,形成前后左右不同的进深空间。闽派建筑仍然是分过厅、正厅、后厅的格局,两侧厢房。正厅高大,厢房较为低矮,多为穿斗式结构,竹篾墙粉白灰。曲线的马鞍墙是闽派建筑最大特色,雄浑厚重,让建筑博雅大气。挡雨檐是院落中彩绘最精彩的地方,上面描绘戏剧人物,飞鸟走兽,白粉打底,赭彩碧蓝,让我产生创作的冲动一一要把这些最精彩的部位照亮!而且更艺术,更逼真去再现古典意境下的辉煌。
这就是耀秋厝,嵩口最完整的古民居,如果想把它用灯光表现出来,该注重的是建筑在光色下的质地,以及空间中的主次关系。更重要的是要营造光的趣味感,吸引人关注,还要激发人的审美。先来谈空间亮度序列,转过插屏门就是一处四方天井院落,和多数闽中闽南民居一样,院子里左右对称有高石条凳花台,两侧厢房的门窗木雕以及正厅门窗都保存完好,正中是厅堂,厅堂后背是木橱,里面供奉祖先牌位,上面一幅牌匾“乐善可嘉”成为视觉核心,无疑,这幅牌匾就是我要表达的空间点睛之笔了。
我曾经设想定制一款博物馆专用灯具,通过截光实现只有牌匾是照亮的,而周围的环境光相对较暗,让牌匾更具有戏剧化和突出性。古建筑现场对于灯具的安装条件很有限,也不能为了一个灯让厂家派人前来测量测试,只有预估一下距离和牌匾大小给厂家做参数资料。如将灯具隐藏在横梁下的“灯杆”上,但距离牌匾太近,灯具角度打不开。又计划装在稍远一点的横梁上,等到厂家灯具送到,拆开一看还是不能用,距离可以了,但是灯具太大!装在横梁上露出好大一块,实在是破坏建筑风貌。
最后的装灯方式是这样的一一对牌匾重点投光,采用10W25度角的3000K射灯,达到表面亮度在60cd/m2,成为空间中视觉的亮度核心。在横梁上安装四组灯投射地面,通过地面反射让空间亮起来,也让顶部樽檩望板系统有了细节。两侧墙壁不做重点投射,反倒是院子的厢房做了艺术投光,用灯很省,就五六盏不同配光灯具斜向照射,将窗格,字画做了照明,这样形成的光影有明有暗,虚实相间,过渡自然,空间的灰调子很丰富,高光也很突出,于是整个视域就立体了起来(见图1所示)。
图1耀秋厝故居照明
就像我们在院子里没有设计任何光线一样,所以石条凳上的花木就成了剪影效果,环境就出现了对比,一明一暗,富有诗意。古建筑照明最重要就是意境表达,当你没有轻重的将所有物体都照亮的时候,这就成了最索然寡味的东西。中国传统哲学讲“知白守黑”就是这个道理,给人留下想象空间,不要做满,做全,事无巨细都考虑到,反倒不是古建照明的韵味了。孔子讲“绘事后素”,照明何尝不是绘画?一张白纸开始泼墨之前,画家就想好了构图布局,这就很高明。所以,在乡土中没有城市照明的那么高标准的空间亮度均匀度要求,正是微弱与明亮,饱和与黯淡出现对比,乡土照明才有了区别于城市的味道。在做乡土道路照明时喜欢采用多向投光手法,目的就是通过多向照明将乡土环境的多样性表现出来。比如在一条街巷中,不能只考虑向下照明,还要有针对老建筑立面、景观绿植的补光、投光。一杆多用,采用不同角度的灯具塑造立体的效果。这时候也许路灯的间距完全超出了道路照明的要求,必然会出现诸多道路暗区,这种情况该怎么解决?(如图2所示)
图2道路存在暗区
其实乡土道路照明不能教条主义,认为一定是景观灯和路灯才能做照明光源,而应该结合道路的综合情况分析说明。乡土街巷狭窄,如果能省略掉景观灯灯杆,而是在建筑立面上做文章,成为灯具的安装载体,将会更加有效地解决上述“暗区”问题。而且投射建筑的光本身又反射回空间,也给道路带来安全照明,保证乡土巷道中垂直照度在3lx-5lx就已经足以提供安全和识别。在道路中设计了这样多的针对老建筑的照明,一条街巷就生动起来。我们看到的都是老房子的光,屋檐,灰瓦,丁字棋,直棂窗,夯土墙……,这些被光选择性的照亮,呈现不一样于白天的类似舞台美术的氛围影响。从生活化到戏剧化,灯光的价值也得到了极大提升。为什么我们要在乡土中设计舞美型具有表演意识的灯光呢?这就不得不谈到在乡土中做照明设计的目的和意义(见图3所示)。
图3舞台美术的氛围
乡土中本来是没有人为的诸多照明,城市以前也没有,都是随着时代进步和经济发展需求而出现的。照明的目的无外乎有两类,其一功能,其二欣赏。乡土中的功能光是最缺乏的,如果让乡土继续保持黑暗,这是对乡土中生活的人极大不尊重,也是漠视物质化浪潮席卷后的乡村巨大改变现实。与其让更多低廉质劣的照明现象占领乡村,让那些冷白无趣的光刺激人的眼睛,为什么我们不能将乡土照明做的更人性化以及欣赏标准更高一些呢?乡土问题历来被设计师所忽视,这些年在中国掀起了一股乡村建设热浪,各地都在谈乡建、做文旅,却少有人将普通的照明条件纳入乡建的重心工作,就是有照明也是为所谓旅游经济服务,纯装饰化和商业化,缺乏对于人的使用功能的关照和艺术审美介入。我们以浙江富阳洞桥镇文村为例,这里的乡土建设设计以及乡村文脉肌理修复都是由著名建筑师王澍操刀实施,他设计的文村新村因为更多的当代建筑建造手法和传统因素的结合表现而备受社会好评。我在现场参观的时候,也被这种带有传统人文因素的设计手法所感动。在他所整治的文村村落动线清晰流畅,在若干老村节点上设有景观休闲区域,给村民和游客以歇脚休憩空间,在他的设计中既能体现人与环境的融洽也能感受到空间布局的婉转细腻(详见图4、图5乡村建筑)。
图4乡村道路
图5山墙上撞的路灯
由此可见一斑,在中国当下的乡建中照明的整体意识是如何薄弱。
倘若说新建乡土社区需要考虑建筑灯具一体化,那么在旧的历史街道中也要考虑照明和建筑的有机结合。这里的有机是什么意思?粗白地讲那就是不着痕迹,并非人工拼凑在一起,这里面强调的是匠心和匠艺。比如我在嵩口直街、横街、米粉街、关帝庙街这些老街区的照明设计中就能很好地诠释这一要求。
直街和横街是围绕嵩口而过的大樟溪上的旧码头区域,自古商贾辐辏,物流繁忙,又是保留了沿街的很多商铺类建筑。如今水运消失,这几条街的繁华也很快衰落下去。做为曾经的乡镇中心,这里是历史的见证和传统信息的采集处,这里有全镇唯一的牙科诊所,有竹编工艺品店,有新开的民宿、咖啡店,也有嵩口小吃店。总之,这是一处活化嵩口的文创基地,也是我们照明重点想要复兴的历史因素。
图6直街和横街的街景掠影
图7直街门洞街景
6W的灯具射程短,我们照二层的载体,窗洞、丁字棋、阳台、招牌;9W的灯具射程远,我们照一层的花草、门扇、窗口、路面、椅凳。首先是将光导引向需要亮的地方,其次是用不同投射的光塑造空间物体的层次和明暗度。如果全是用3000K来设计也是不行的,这样的话在光色上会很单调,很闷,那就需要破一下这种感受。间断使用2200K做视线上的停顿,让某个区域呈现不同,在色彩上暗下来,只有有了对比,空间才会生动活泼。
当然了视线中的端景目标物“群贤毕集”那块拱形门洞以及二层城楼式神庙才是照明的重中之重。首先让金色的光从神庙的窗户里蔓延出来,然后用中白的光体现门洞白墙的质感。在整个街区中唯一的4000K就是这里,在一片金色和明黄色的烘托中,视线尽头的中白光成了最为跳跃的最亮的所在,成功地吸引到所有人的关注。而顶部的宝顶塔尖只用一束光照亮,打亮屋顶效果更加突出。
整个嵩口照明让我最为称道的地方其实是河边的天后官。一个明清遗风的带有传统闽中建筑风格的神庙外墙大门,被我们用两盏灯打亮,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
乡土照明关键在于用光的节省,有些时候甚至达到了“吝啬”的程度,这才能和乡土的气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设计天后官的时候我们遇到难题,经过交涉看庙的老人家勉强同意我们在建筑立面上装灯,他担心施工会破坏建筑的完整性,这很对,如果将建筑损坏一丝一毫,那都是我们莫大的罪过。本来我们想用常规手法,采用3W小射灯分层将立面水车堵、燕尾脊、匾额、屋檐投亮,这就需要在立面上螺丝、排线、套管,且不说灯具硕大影响建筑美观,就是这些施工都会对建筑原貌带来改变。有两天时间我一直在现场思考,怎么能巧妙地艺术化的设计照明呢?
最后决定只用两盏灯,一盏20W15度角,安在天后官右侧一处三层楼立面上,从上向下斜射大门和“天后宫”匾额(见图8所示);一盏20W40度角,安在天后宫左侧一处一层高房子小平台上,上挑斜射天后官的屋檐顶部。凭着经验感觉这样会带来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装完亮灯,果不其然!两盏灯有机地解决了整个立面的照明问题,光色适宜,亮度分配上富有变化,1 5度角的灯具斜着将大门投下浓重阴影,强调了立体感,并且恰好将匾额中的“天”字打亮,寓意天是亮的。而左侧那盏40度角的灯具不仅将建筑上部照亮形成反差立体层次,而且将屋檐翘角的阴影投射到右侧的三层楼上去,凭空创造了另一个不可思议画面。
图8天后宫匾额照明
第一,真正去设计普普通通那些乡民家里的灯光环境,用低成本高艺术概念改变常见化的乡民家黑暗无光的现状。因为经济落后的原因,很多乡民不愿意在夜晚开灯,他们下意识认为这是一种浪费,他们宁愿选择早点入睡,让生活一天天干巴巴地在劳作中流过。乡民不需要有一个全家团聚聊天的时间?肯定不是,我们在民国著名社会学家林耀华先生的《金翼》一书中就能看到传统乡绅之家的伦理教育就是在夜晚一家人团聚的时候不经意完成的。
还是为了节电,很多人家会选择用高冷光源来照亮室内,让家失去了温馨、亲近、甜蜜的视觉心理感知。这种习惯性思维不改变,乡民的家居幸福感就无由产生,人的审美意识没有,怎么会有乡土伦理和道德的提升呢?
第二,改变当前乡土中很多神庙的光环境。尤其在南方地区有很多民间信仰,但是这些信仰的凝聚地——神庙,那里面的环境却是很差,更不用说灯光的必要了。我们只需要将神庙里的灯光氛围塑造的更庄重,更静穆,更亲和,更拉近人与神、人与人的距离就足够了。信仰是维系一个社会正常运作的润滑剂,因为信仰其实就是人内心的良知和公平意识。这种神灵来自于内在,照亮偶像其实就是照亮社会良心。这是一种公约化最大的良善价值,社会政治忽视它就会酿成严重的后果,一切的人心沉沦和道德滑坡都是因为人不尊重这个社会良善公约值的原因。
第三,逐步设计发明更多能和乡土照明结合的灯具,比如景观灯,难道在乡土中一定是用的滥之又滥的“仿古灯”吗?就不能设计一些和乡土元素更好结合的“仿生灯”,用乡土的种植来设计,用乡土的符号来创意,我们可以生产“向日葵”路灯,也可以生产“芒果”路灯,更能生产“燕尾脊”、“丁字棋”路灯。能不能使用乡土中的竹子、实木为立杆,不一定都是铸铁和表面电镀木纹化。
能不能设计一些和建筑结合更好的灯具呢?在外型上、色彩上、配光上都有所定制。要知道在木梁上安装一盏导轨射灯,该是多么的不伦不类!让灯具成为建筑的一个构件,充分发挥当代灯具制造技术,让体积更小,光度更强,散热更好呢?
说完这些,我愈发感到乡土照明的任重道远,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这是一个庞大的利民工程,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以及设计师参与,如果能形成全社会热点,这样的乡土建设才更富有深刻内容。
一直认为做城市照明是在浪费社会资源,那是一种锦上添花,有,城市也繁荣,无,城市也兴盛。但乡土照明就不一样了,乡土中是多么缺少光啊!这是一种雪中送炭,当我们将光明带到那些千千万万的普通乡村中去的时候,当我们用光建立起来人民对于未来生活的期盼时候,这时候的照明设计师才是伟大的。
中国智慧照明是中国照明网站中率先提供免费发布中国照明信息的网站:投稿邮箱:hbzm@hbzm.cn,审核通过后会免费发布。可以登录www.wwced.com注册企业网站,发布公司信息。关注公众号获取照明招标信息。